第316章 当令安南改朝换代(2 / 4)

已经失守,再继续前军没有意义。那么如今他有两个选择,一是继续守支棱关,二是退守升龙。

更恐怖的是,宋军甚至都没有与他们短兵相接,直接在十余里外,就能击溃他们的营寨。

所以好像这守哪里都一个结果。

梁茂才摇摇头道:“郭盛溢败在不知变通,只知道把守关隘,却不知道应局势而变,任由宋人摆布,我们何不主动出击?”

主动出击?

众人顿时陷入了沉思,片刻后就有不少人明悟。

是了。

如果宋人是依靠投石车把黑球扔进关中爆炸的,那说明宋人本来就行动不便,机动性非常差。

郭盛溢自己傻乎乎地以为守在关中就行,给宋军充足的组装投石车时间。

正如探马回报的那样。

宋军明明在关外驻扎了五六天,为上山清扫林木以及运送组装投石车做准备,他却一点都没有动静。

虽然这里面最大的原因还是郭盛溢不知道宋军有如此利器,想要稳扎稳打一点,凭借着险要关隘与宋军周旋,不愿意放弃地利去关外与敌人鏖战的缘故。

但这也从侧面说明郭盛溢不知道变动,不明白在敌人准备阶段,至少也该派一支军队出去骚扰一下,看看情况再做决定。

而他们在看破这一点之后,自然就有了办法,他们大越李朝并非毫无胜算。

越军士兵最擅长的就是山林蛰伏。

如果在宋军准备阶段,他们从两侧山林里忽然冲杀出去,不给敌人远程释放黑球的机会,直接跟对方近身交战,是不是能够取得胜利呢?

想到这里,大家顿时大悟,有人说道:“不错,宋军依仗的不过是火器之利,若我们设伏,必然让他们溃败。”

“这两侧山林茂密,我们的人藏匿期间,他们根本找不到,一旦开战,忽然杀出,宋军猝不及防之下,来不及组装投石车,肯定要为我军击溃。”

“只是目前还是需要收拢前方太尉的溃卒,免得关隘遭到冲击才是。”

“嗯,那就如此。”

听到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谈话,李佛玛也觉得很有道理,于是下达了两个命令:“死守支棱关,再遣人出去,收拢溃卒。”

“是!”

众人立即听令行事。

当下越军便不再出关驰援郭盛溢,而是继续占据关隘。

等到中午时分,陆陆续续就有大量越军溃卒向着支棱关跑来,被李佛玛派出去的人给收拢回关内。

而且外围也已经隐隐约约出现了一些宋军,不过并非狄青的火器军,而是少数民族部队。

现在的追击形势是这样的,狄青的火器军在中间,广西的厢军在末尾,少数民族的队伍冲在最前面,他们斩获的溃卒最多,达一两千人之众。

没办法。

西南那交通道路可以说是一言难尽,狄青的火炮那纯粹都不是马车拉来的,很多时候炮管都要靠人力硬生生抬着走。

不仅仅是道路崎岖,还有上下起伏的坡度,有的时候道路差甚至能达到四五米,需要爬坡才能上去。

而李朝的士兵身手确实矫健,打仗不太行,跑起来跟猴子一样四处乱窜,有些慌不择路甚至直接逃进深山老林里,狄青的火器军和广西厢军完全拿他们没办法。

只有边境的少数民族士兵跟他们一样翻山越岭如履平地,才能追得上。

这就导致宋军前后其实有些脱节,少数民族士兵们已经追出百多里了,宋军主力还在后面紧赶慢赶,距离前方还有三四十里路程。

李佛玛得知这個情况后,就派黎奉晓领兵主动出击,拦截追杀的敌人,并且迅速将溃卒保护着回到关内。

他倒是想过趁着敌人脱节的时候干脆杀出去,但奈何本来道路就狭小,又拥挤了不少他们的溃卒,而从两侧山峦里绕过去段时间内又行不通,便只能作罢。

那边追击的少数民族士兵们也发现了李朝主力,便从支棱关退了回去,向后方谅州的方向离开。

此时谅州已经被宋军占领,当地百姓非常惊恐,四处逃散。

历史上大明在朱棣手里控制了越南,然而越南自北宋初年独立以来,已经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意识,反抗情绪非常高涨,造成起义不断,最终很快又击败明军,脱离中原王朝掌控。

现在自公元968年越南

因此面对大宋天军,当地百姓以惊恐为主,即便大宋秋毫无犯,也阻止不了百姓惶恐不安。

狄青率先入城。

谅州城因宋越商贸而兴盛,但说是谅州州府,实则勉强与大宋一个偏僻县城差不多。

外面城墙高不过一丈余,老旧斑驳,爬满了爬山虎。

城中房屋都是粗糙的木质,整个街道只有横竖两条大街,因战乱街上几乎没有行人,店铺纷纷关闭,充斥着荒凉与破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