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1章 汴梁的变化有多大?(2 / 3)

于是朝廷在五月份就兴办起了蜂窝煤厂,唯一可惜的是现在正是夏天,蜂窝煤作用不如冬天大。

但就算是这样,也引起了很多百姓购买。

毕竟随着汴梁人越来越多,城外的森林都快被砍伐一空了,柴价和炭价越来越贵,往往需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柴进来才能满足百姓的需求。

有价格低廉且耐烧的蜂窝煤,还有附带的煤炉卖,又有报纸宣传,百姓自然愿意尝试一番,看看效果。

只是说是价格低廉,其实也只是跟柴火比起来稍微便宜那么一点点。

汴梁的生活成本还是太高,柴炭价本来就贵。

主要在于汴梁也不产煤炭,还需要从外地运来,因此想要大范围生产蜂窝煤,继续降低价格,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。

可能真正普及的话,大抵要到年底去了。

并且柴炭也是很多打柴人、烧炭翁的衣食所系,朝廷也不能一刀切,只能先一步一步地规划过度,不可能马上就大规模生产。

但即便如此,路人的话也让年轻人震惊不已。

现在东京的变化确实让人难以想象,跟九年前的汴梁完全是两个地方,不仅城市规模扩大了很多,就连街道布局,城市建设也变了太多,让他有些无所适从。

当今的官家,还真是神人啊。

青年人感叹了一声,随后与父亲一起踏入了这车水马龙之中。

暮夏的阳光照在街道上,明明炽热的天气却丝毫挡不住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。

鳞次栉比的街道比以前更加繁华了不知道多少,家家户户张灯结彩,各坊市间挂着丝带在风中摇曳。

“小食勒,凉食勒,便宜又好吃哦。”

“新鲜的米糕,新鲜的米糕,客官要尝一尝吗?”

“冰葫芦,有好吃的冰葫芦。”

“西域来的香料咯,快来看一看,都是各色的好料子。”

“今年最好的夏茶,刚采摘的夏茶,还嫩着呢。才刚炒出来,来闻一闻这茶香。”

小贩们卖力吆喝着,各种各样的饭香、茶香、香料以及其它不知道混杂了什么香臭的味道扑鼻而来,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。

父子二人穿过大大小小的街道,差不多到了饭点,距离他们的店铺还有点远,中年男人问道:“当世,饿了么。”

他话刚说完,附近一个店小二立即凑了上来,露出讨好的笑容道:“客官,远道而来,若是饿了,小店有茶水、糕点、饭食,应有尽有,还有海外来的新胡椒炒菜哦,知院最喜欢吃这个。”

“胡椒炒菜?”

年轻人听到这句话,顿时来了兴趣,闻着饭铺里传来的香味,就说道:“父亲,我刚好也饿了,我们进去吃饭吧。”

“好嘞,客官里面请,是一楼大堂还是二楼靠窗?”

“二楼吧。”

“掌柜的,客官两位。”

店小二呐喊着。

饭店来来往往,进进出出,店外摊贩林立,人潮涌动。

父子二人被引到了二楼靠窗边。

点完菜后,年轻人望向窗外,在高处更能看清楚此时汴梁的风景。

他看到在北面有一栋高楼正在竖起,约有五层楼高,除了七层的繁台寺塔以外,这已经是最高的砖楼了。

而且它外面涂了红漆,造型并非方方正正,而是圆形筒子楼设计,上面还有斗拱飞檐,打眼一看,还以为是相国寺的庙堂,可又完全不一样。

“当世,看那边。”

中年男人忽然指着远处连排数栋的高楼,感慨道:“是樊楼,当年为父还带着你来过,却又很快走了。”

“是啊,当时孩儿差点酿成大祸。”

年轻人感慨。

他正是冯京,时隔九年,再次回到汴梁。

中年人便是冯式,他说道:“此番回东京是为了参加科考,这段时间伱可以在家中的店铺读书,也可以出去游玩找找同窗,但切记谨言慎行。”

“是。”

冯京应了一声。

当年他被父亲带着离开开封,回到老家广西滕州之后,就开始发奋读书。

过了几年冯氏的生意有所变动,就落籍去了湖北鄂州。

他在鄂州继续读书,准备科举考试。

结果冯式打听到朝廷最近几年大力发展科学教育,已经在科举当中加入数学,而且有风声会加入化学与物理。

但冯京之前并没有读朝廷开设的公办学校学习数理化知识,这显然可能会造成以后他考不上进士。

所以原本冯式是想让冯京再沉淀几年,把学识弄得扎实一些再考科举,现在也不得不提前参加科举,免得将来科举加入化学和物理,他考试失败。

幸好作为商人家庭出身,冯京对数学颇有研究,因此哪怕现在科举又加入数学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