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1章 你就是东风(2 / 4)

围,可以说宋国得到了大片战略要地。

如宋国商人贩卖东西,则贩卖所得税归宋国收。辽国商人贩卖东西,所得税则归辽国收。

一系列的条约签署,宋国这边已经由赵祯盖了玉玺,辽国那边则由耶律宗真盖上玉玺,一式两份。一份为辽国的羊皮卷,另外一份则是宋国的纸,互相交换,互相收藏,成为了正式契约。

很快,随着条约签署之后,辽国那边就拿三千匹战马换了五十万贯“岁币”,然后耶律宗真在南京析津府,向群臣们宣布,这次取得了重大的外交胜利。

虽然涞水南岸的七县已经被宋国占据拿不回来,但宋国不仅奉上了几十万贯买地钱,还保证继续上缴岁币,换取辽国息怒。

接着到八月份的时候,耶律宗真又卖了几千匹战马给宋国,凑了个百万贯,算是给群臣交差。

辽国群臣也不是傻子,哪怕是不清楚耶律宗真背后的交易,可涞水南岸要不回来也是事实,打了败仗,土地还没了,却对外宣称大胜利,怎么看怎么像是辽主在通敌卖国。

但有了钱就好说。

耶律宗真给军队发了犒军钱,军队总算是稳定了士气,又给了大臣们赏赐,安抚了主战派,在这种情况下,辽国主战派才算是偃旗息鼓。

毕竟除了没经历过保州之战的那些人以外,其余大多数经历过那次战役的将领们可都保持了沉默。

谁都不希望再面对宋军的手榴弹和火炮。

在这种情况下,支持耶律宗真的决定,得到辽主卖马给的犒军赏钱,俨然已经成为了军队的利益共同目标,其余主战派再怎么叫嚣,又怎么可能强硬得过军队呢?

因此在这种大多数人心照不宣的情况下,耶律宗真勉强算是平定了辽国权贵们的不满,剩下的就是安抚各个部落,稳定辽国局势了。

九月初,宋辽两国都开始大规模撤兵。

宋国在新占领的涞水南岸七县派驻官员,设立榷场,重新布防调控军队。

范仲淹依旧在河北路主持大军,一是要治理一下地方,二是布置一下防线,三是继续与辽国接洽,完成条约签署的后续贸易。

如买卖马匹、矿产,开通榷场,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等等,都需要时间。

一直到十一月份,范仲淹才算是把整个河北路稍微整理了一下,于十一月二十四日,被赵祯一道政令,调回了中央。

年底天气变冷,今年的汴梁下起了雪,簌簌的雪纷飞,却并不是那种覆盖大地,只是飘了雪,地上湿漉漉的,呼呼的冷风吹,能把人冻得骨头都在发抖。

范仲淹穿上厚实的军大衣从郭桥镇路过,南下从汴梁北门入城,他是走的陆路,于黎阳过河,走汴梁东北方向的陈桥镇显然更快一点。

但他走到长垣县的时候才想起了一个严重的问题——陈桥兵变。

老范就只好绕了个远路,从开封西北方向入城。

城外岳台亭,赵骏率领着文武百官,代表赵祯前来迎接。

远远的范仲淹只带了几十名护卫队出现在了道路尽头,随后见到亭驿附近的大队人马后,便加快了脚步,催动马匹疾驰而来。

马一跑快,那冷风嗖嗖地吹,虽然有军大衣撑着,可鼻涕都差点没把老范冻出来,脸都生疼,只好强忍着。

终于到了近前,他迫不及待地翻身下马,向赵骏等人迎了上去。

“汉龙!”

“哈哈哈哈,老范!”

赵骏上去就给他一个熊抱,拍着他的肩膀道:“你现在名声满天下了。”

“希文,这届政制院换届,你要上来咯。”

吕夷简过来酸酸地道。

“希文,干得漂亮!”

晏殊上来帮他掸了掸肩膀上的风雪,笑道:“扬我大宋国威啊。”

王曾说道:“外面这么冷,先快回宫里吧。”

“是啊,陛下在等着呢。”

盛度这老头也来了,也穿着军大衣,但还是鼻涕都快冻出来。

虽然现在广东那边已经推广,可毕竟是后世高产的祖先,没有经过精心培育、优选良种,产量和质量肯定还是上不来。

这是没办法的事情,只能强行硬推广,然后一代一代地筛选,培养出更好的。

所以目前虽然已经在广东经过几年时间,生根发芽,但暂时还不能成为国内主要的御寒衣物,现在也就朝廷权贵赵骏发明的这种暖和的军大衣,被赵祯赐给了群臣。

不过赵骏在前两年就下令,把纳入广东的赋税体系当中,并且还是以市价收购。要知道宋代是产的,而且价格还挺高,以市价的话农民赚头很大。

因而在这样的推动下,百姓种植的热情倒是很高,目前即便寒冬腊月,广东那边的温度还是十七八度,非常适合的生长。

赵骏下一步的目标其实不是把东南亚打下来,而是派人与大越占婆(越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