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7章 近乎无解的阳谋(2 / 3)

考举人,到今年二月份又能考进士,让那些落榜举子美滋滋。

眼看马上又要春闱了,汴梁的士子都多了起来。

茶摊上那名士子的外地朋友听到他说起先帝的事情,连忙摁住对方的嘴道:“怎么你连先帝都敢乱说,听说汴梁到处都是皇城司。”

“承平兄,伱就放心吧。”

士子把他的手拉开,指着旁边茶摊一个喝茶的老头笑道:“那人就是皇城司在这街上坐班老王头。”

老王头回过头,向士子笑了笑,露出苞谷般的老黄牙。

外地朋友大吃一惊道:“这”

士子低声道:“知院说了,朝廷若是做得不好,大宋百姓就可以指出来。听说过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事否,只要不过分,稍微胡言乱语两句无妨,我大宋不以言为罪,而且我和老王头关系好着呢。”

“刘兄厉害。”

外地士子佩服不已。

几个人便买了报纸,立即查看起情况。

看到范仲淹的战报后,一个个大喜说道:“太解气了,辽人欺压我大宋太久,此战灭其威风啊。”

又看到辽人的和谈要求,一个个大怒道:“辽人真是恬不知耻,打输了还敢索要钱币。他们占我汉人河山,欺压我汉人百姓,必要其血债血偿。”

最后看到赵祯和赵骏的表态,又转怒为喜道:“咱们官家和知院果然是明事理,知道辽人是喂不饱的豺狼,只要答应了他们的要求,那势必就会有

“是啊,早就该这样了,想我泱泱大宋,丁口万万,带甲之士以百万计,又何惧他辽国呢?”

“只是我有一点不明白啊,为什么知院要把对付辽国的办法向满朝文武说明呢?这样辽国人岂不是知道了咱们要派人连结他们的属国和属部落,提早防备可如何是好。”

“那有什么办法,满朝公卿能有几个硬骨头?若是知院不把办法告知他们,恐怕这些人没一个会答应,想来知院也是出此下策吧。”

茶摊上,百姓们纷纷叹息,满朝文武只有知院乃真大丈夫也。

好在他们的皇帝陛下英明,提拔了知院,如今大宋官家跟知院治理天下,即便满朝蠹虫,但百姓支持,民心可用,想来也是能建起一个强大的帝国吧。

而就在汴梁百姓起来之后,发现一夜之间报纸又记载了天大的事情时,此时祥符县县衙内,祥符令苏涣正在接待一位客人。

这个人是他的亲弟弟,名字叫做苏洵。

苏涣前两年担任阆州通判,赵骏路过四川的时候发现他治理得不错,而且他还是天圣二年的进士,资格资历相当老,于是去年年底就给他提到了开封做祥符县县令。

别看只是县令,但祥符县是跟开封县并列的赤县县令,历史上在元丰改制之前,乃是正五品。

赵骏虽然进行了景祐改制,可并未降低赤县县令的品级,所以祥符县县令的级别比一般的知州还要高,再进一步往往就是一路的从四品佐官,甚至升为从四品开封府尹也正常。

因而苏涣算是破格提拔了,从正六品的通判直接升了一级,越过了从五品,现在又得知院赏识,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。

苏洵今年也是来参加科举的。

他于七年前,也就是二十五岁的时候才“始知读书”,景祐四年,也就是赵骏应该参考的那一届,苏洵来汴梁考进士,未被录取。

当时赵骏压根就不知道他的存在,因为那个时候赵骏都已经出去行走天下去了,考试的时候赵骏应该在亳州处理郭承祐。

原本苏洵经过这次失利后,来年又去考茂才异等科,再次失利,自此要么常年居家读书,要么到处游历四方。

一直要到嘉祐二年(1057年),送两个儿子苏轼、苏辙入京考试,并且两个儿子都一举高中,才会名动汴梁,朝廷邀请他入仕,被他拒绝,从此沉醉于文学家。

但至少此时苏洵还没有熄灭科举的心思,在得知今年朝廷又开恩科之后,就火急火燎地从四川赶来,想参加今年二月的春闱。

由于亲哥哥现在是祥符赤县县令,所以自然要前来投奔。

“明允啊。”

县衙后院内,苏涣看着苏洵的文章,赞不绝口道:“你的文章学问已成,考究古今治乱得失,很有章法啊。”

苏洵笑道:“小弟这几年在家中也不是什么事都不做,专心研究学问,确实自感增长许多。”

“嗯,若无意外的话,今年你怕是要中进士了。”

苏涣笑道。

“唉。”

苏洵叹道:“哪这么容易,要想中进士,就得少跟权贵子弟一榜,不然根本没有我的份。”

宋代考进士自然也是有黑幕的,比如韩琦就是抓着陈尧佐、韩亿、石中立等人搞黑幕,给考官打招呼,帮自家子侄考上进士的证据,这才把他们扳倒。

还有民间传说冯京考进士的时候,他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