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1章 给西夏军看个大宝贝(2 / 4)

调请为镇戎军通判。

还曾经在李德明死的时候,上言皇帝,提出预警建议,告诉朝廷李元昊很有可能反叛,突然袭击大宋,希望朝廷早做准备。

并且还上了十多章策略建言。

从这里就说明张亢对西夏反叛的事情早有预见,是一位能文能武,富有谋略的人才。

因此前年范仲淹上任西北,就把当时安肃军知军张亢调了过来,算是平调从辽宋边境的知州变成宋夏边境的知州,并且授予一定兵权为延州部署。

不过此时张亢并未参加会议。

因为这个月庞籍又从后方派送一批粮草过来,由鄜州知州薛向负责送往延州,张亢作为延州知州,肯定要亲自领兵去接应。

觉得张亢适合作为此次出兵的将领之后,老范也没有迟疑,立即安排刘平去接应粮草,把张亢换回来。

翌日。

张亢从延州南面的甘泉县快马加鞭赶回。

延州城外,范仲淹已经在等着他了。

今天早上,他收到了的环庆路安抚都监卢守勤以及巡检刘怀忠的信,说元昊在进攻拷栳寨。

当时环庆路那边,种世衡驻守在通远,那里离镇戎很近,所以如果环庆路支援泾原路的话,那就只能是种世衡去。

而滕宗谅和曹琮、赵振三人作为环庆路最高文官和军事长官,驻扎于庆州安化城。

那里离保安军比离延州还远,因此前线的金汤城守将卢守勤和拷栳寨守将刘怀忠自然是

得知李元昊来得这么快,范仲淹也不敢怠慢,一边组织起早就筹备好的军队,一边等着张亢回来。

此刻城外,四十岁的张亢风尘仆仆,一路疾驰到南城外的亭边,翻身下马,走到范仲淹面前拱手道:“相公,急召下官回来,是有紧急事吗?”

“不错。”

范仲淹说道:“元昊寇边,以佯攻泾原路,实攻环庆路,此刻战况紧急,你必须立即领军前去。”

“下官领命!”

张亢就觉得眼睛都亮了,当了那么多年文官,可他最喜欢的还是当马上将军。

哪怕他多次在边境为官,可终究没有亲自带兵打仗。

现在机会终于来了。

范仲淹虽然知道他历史上是个猛男,但也不敢掉以轻心,而是叮嘱道:“你虽在边境多有为官,然这是

张亢说道:“请相公放心,下官必定不负相公所托。”

“嗯,好。”

范仲淹沉声道:“元昊在我军中多有内应,大队人马出动,他必定知晓。因而我只能给伱派八千骑兵,这些都是我这两年训练的精锐骑士,此间延州指挥使狄青、麟府巡检张玉、麟府路都巡检使折继闵都是我从汴梁带来的精锐之士,你可重用。”

“是。”

“好了,兵贵神速,不可怠慢,即刻出发。”

“是。”

张亢应下之后,按照范仲淹的指示,马上往西前往伏龙山。

由于李元昊在西北边军中内应太多了,范仲淹不敢白天让士兵们出发,只能昨夜晚上出营。

现在已经到了延州西面的伏龙山,等到张亢到,就能即刻启程驰援拷栳寨和金汤城。

严格来说延州离保安军其实非常近,保安军属于鄜延路,定边军属于环庆路,在地理位置上,延州援军比庆州更快。

何况还是骑兵。

张亢带着八千骑兵,这些人都是范仲淹巡逻的骑兵投手,腰间个个揣着几颗手榴弹。

大宋准备这么些年,火器司那边削减了其余火器的制造,全力打造手榴弹,并且还根据赵骏的指示,曾公亮正在研发火炮。

只是火炮这东西毕竟比手榴弹危险得多,一次炸膛造成的后果可能就是几个人的伤亡,因此进展比较缓慢。

但有手榴弹就已经是划时代的东西了。

此刻保安军那边战况正激烈,李元昊不是不知道延州会驰援,因此他实际打的还是定边军,只要把种世衡调走,突破了定边军,他就可以威胁环州。

不过正因为延州那边会驰援,所以李元昊一定要集中主力先把保安军这边拿下,阻拦延州的援军,他才能够向环州进军。

到时候种世衡肯定会回环州回防,李元昊就能够围点打援,对鄜延路以及环庆路的援军猛攻。

历史上他就是这么做的,三川口、好水川、定军寨,分别包围延州、怀远、刘燔堡,引诱宋军来援,三次设伏,三次大败宋朝,使得宋朝被迫签订条约,承认西夏建国称帝。

栲栳寨,后世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,如果站在城外向南看的话,看到的不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或者高耸入云的大山,而是起伏上下的丘陵。

这里是黄土高原,正是开春,那些最高不到百米,矮的不过数米的小山丘陵像是波浪般连绵,宛如一颗参天大树延伸出去的繁茂枝叶,虽然不似平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