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8章 为理想而奋斗(2 / 3)

沙,虽然很多沙子不能种粮食,但淤泥里蕴含丰富的氮磷钾,有益于粮食的生长。

所以以前很多贫瘠不能开垦的田土,堆砌淤泥之后也能勉强种植,实在不行赵骏也让地方官府帮忙开挖山地,引水渠灌溉。

这些政策肯定是好政策,但反对者如云。

一来这样需要的人力物力很多,绝不是说拍脑袋认为这是好政策就能实施。比如开挖山地,开垦新土,引水渠灌溉,需要的青壮劳力至少得数万,需要的钱也非常多。

二来那些地主豪绅们可不干,凭什么帮泥腿子开垦田地免费,帮他们清理就要钱?

地主豪绅就不是大宋百姓了?

在这种反对声音当中,赵骏也不能一意孤行。

毕竟不法地主富商豪绅肯定有,他在潭州也杀了一些,但还是有不少地主豪绅属于正常人类,没有干什么坏事,不能乱杀人。

因此赵骏只能讲道理。

朝廷出钱,让他们挖山地,开田土,引水渠,修池塘。这个办法叫做以工代赈,能快速恢复生产。

至于

赵骏表示,正常情况下,受灾地区朝廷会免收赋税,比如淮南地区已经两年免税。

但这个免税程度一般是看受灾的严重大小来判断。

淮南那次受灾地区达到十多个州,让数万人饿死,数十万人流离失所,数百万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,所以会免税两年。

可长沙这次只有潭州一州遭遇水患,大概二三十万人受到波及,淹死人数只有一千多人,至今还没有人饿死,不像淮南那次那么严重,朝廷不一定会免除赋税。

即便免税,也是给无产的穷人免税。有产的地主,依旧要纳入税收名单里。

所以如果你们做为地主,家大业大,抗风险能力远比穷人搞得多,在有限的能力下再出一份力气的话,朝廷会很欣慰于你们承担了一定国家责任,并且还会给予你们在赋税上的优待。

地主们经过深思熟虑后,觉得似乎稳赚不赔,纷纷答应。

主要还是免税太有吸引力。

因为说是优待,其实就是一场交易。

既我用免除赋税的方式,让伱们出钱出力,换取物价稳定、加快灾后恢复建设。

别看宋朝农业税不高,荆湖南路一年也就五十万贯不到的农业赋税,但苛捐杂税特别多。

特别是针对地主们的苛捐杂税,那是把地主们往死里盘剥,导致宋代地主起义的次数也非常频繁。

因此跟那敲骨吸髓的税收比起来,出这点钱和物资,算是小钱免大灾了,来年朝廷即便是免半年赋税,也能赚回来。

于是在赵骏抽调了今年夏税,以及潭州多加地主、富商的联手下,灾区的物价得到了稳定,秩序渐渐恢复正常。

等到十月份的时候,赵骏已经在潭州待了两个多月,今天有个好消息传来,朝廷发了五十万贯赈灾款,目前已经送到了潭州。

傍晚戌时初,长沙县衙门内,赵骏正在看着各地对于灾后恢复工作的汇报公文,陈希亮兴高采烈地进来说道:“知院,太好了,朝廷的赈灾款到了。”

“嗯。”

赵骏抬起头只是点点头应了一声。

陈希亮见他兴致不高,不由得纳闷道:“知院,这难道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吗?”

“是。”

赵骏放下手中的公文,叹道:“但这点钱还是杯水车薪,而且你要想到,这次水患,只是潭州受灾,灾情并不算严重,朝廷要保证每个灾民得到妥善安置,就要很多钱,可要是像前几年淮南大旱那样的大灾,那就是个无底洞啊。”

“总归还是要尽自己的努力。”

陈希亮说道。

“灾是救不完的,只能祈祷像淮南那样百年不遇的旱灾少来几次,一是要未雨绸缪,在好年月多囤积粮草,多修筑堤坝,多开垦田地,多疏通河流。”

赵骏说道:“二是要提高商业繁茂,这次灾情之后,我希望你们能与衡州、永州、全州、桂州等地做好沟通,全力疏通灵渠,加大与广东南路的商贸往来,那边正在广种,湖南也可以引进种植这些经济作物。”

“修渠可是一件大事。”

“嗯,所以就需要你们各地沿河的地方官府通力合作,一起把水渠建好。”

“是。”

“我了解到民间雇工价格大概在每日50-100文之间,河工贵一些,在150-200文左右。五十万贯能够雇佣三万人大概半年,这钱必须用在刀刃上,以恢复农业、修复河堤为主。”

“是。”

“好了,好好安排,灾后重建工作任重而道远啊。”

“是。”

陈希亮应了声,随后退去。

他感觉自己在知院身边能学到很多东西,比如以工代赈的办法,比如原来可以通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