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(2 / 3)

难道知院并未高中?

从某种角度来看,有人说古代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门阀的垄断,让寒门子弟有了上升通道。

虽然举人还是没什么卵用。

偶尔也能见到几抹红色倩影,或从两侧酒楼上探出头观望,或在远处站立,好奇地打量着士子们。

“没什么。”

宋彩含笑道:“你们也不用打趣我,我的能耐我知道,大抵是考不上进士了,但好歹考个举人,让爹娘心里有个藉慰。”

比如宋太宗淳化三年,高丽国的宾贡进士就达40人之多。较为出名的外国科举入仕的官员有阿倍仲麻吕、金行成、康戬等。

众人好奇道:“宋兄找什么呢。”

“哟,张兄,今日伱也来看榜吗?”

作为同窗,说不准也能鸡犬升天,得到一定照拂,即便去县衙做个吏员钱途也一片光明。

赵骏!

却也改变不了那时候的读书人数以百万计,可真正能够考上的,却是寥寥无几,大部分人,也不过是蹉跎一生。

很快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,礼院外的公告牌下看的人越来越少,人群渐渐散去。

周围人比较纳闷,粟健在他们这个群体里一直是边缘人物。

“是啊,就连柳三变这般大才,也是考了数十年才一朝中进士,而且还只是

宋彩一边寻,一边说道:“之前认识的一个朋友,托我帮他看看。”

宋彩却并没有立即就走,而是继续在榜单上寻找着什么。

诸多学子们都挤在榜下观望形势,除了学子们外,还有一些商贩聚集,大肆售卖着状元食物、茶叶、香囊之类的东西。

此刻礼院外已是人山人海。

“王兄,以你之才,必定是榜上有名了。”

他们这个小社团却中了三个,在汴梁怕是名气大涨。

“张兄也中了。”

但最近不知道什么情况,这个小群体的中心人物宋彩总是和粟健搭话,关系也日益甚好,难道粟健真有什么大才得宋彩看重?

毕竟对于他们来说,中举是科举的

他们这群人总共十二个,就中了三个,虽然只有三个,可已经很了不起。

当下几个人陆陆续续看到名字,都是大喜过望。

几个人正说话间,礼院外忽然就传出一声:“放榜了,放榜了!”

一路上有人沮丧,有人痛哭,有人面无表情,只有极少数的人展露出喜色。

“这还只是解试啊。”

他说的粟兄就是大保健三郎,汉名叫粟健。

唐宋时期外国人也是可以考科举的,甚至有很多高丽人、日本人、大理人在宋朝为官。

不过他本来就是倭人,又不像大宋读书人这样浸淫几十年,中举概率不大,倒也能放开心,因此倒是无妨。

“那你怎么还往里挤?”

正打算扭头离开,眼角余光却瞥见了榜首下面的那些名字。

多年努力功亏一篑,比之高考落榜,没有考到理想中的大学还要痛哭,发疯者不知凡几。

大保健三郎一家就是长期生活在汴梁的日本商人,由于仰慕汉人文化,同时为了融入当地汉人群体,便也取了汉名,主要有晁、苏、粟等几个姓氏。

赵知院都已经执掌政制院,又兼任皇城司知司,权倾朝野,也没必要再考科举。

“哈哈哈哈哈。”

一来是当时日本人比较自卑,来到唐宋之后,都低调行事,甚至还有度种的事情发生。

旁边茶肆内,宋彩等人没有急着去挤,能中举的毕竟只是少数,大多数人看到榜上没有自己的名字自然也只能黯然离开,很快人会散去。

听到宋彩的话,较为矮小的粟健忙不迭说道:“诸位都是大才,必定是榜上有名,我自知考不上,因而这才以平常心处之。”

附近坐着的有钱人早就钱买了人进去抄榜,宋彩他们有这份钱,但不太想,等过了将近半个时辰,人少了些,总算是起来靠近过去。

“哪里哪里,不如卓兄!”

“粟兄还是不要妄自菲薄,我看你必定能登科上榜。”

“早点知道早点心里安生点嘛。”

即便当时朝堂高官95%以上都是进士,到南宋甚至满朝皆是读书人,100%都是进士出身。

不过牌子周围有礼部吏员维持秩序,不准他们靠近,只能在一丈外观看,并且左右两侧加上礼部四门,总共有十六个告示牌,倒不至于出现人踩人的现象。

二来他是外国人,读书人都自视甚高,有点瞧不起倭人。

“前年宋兄考的是《春秋》,今年考的是《孝经》,若无意外必定上榜,要我,我也不急。”

另外一名士子还是颇为紧张,不时探头去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