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4章 民间渗透(2 / 4)

来报纸开办后,就利用诗词、连载小说之类,吸引大量读者。

这也是后世报纸黄金时期常用的营销手段。

如金庸、古龙小说就是登报连载,每年吸引了不知道多少读者订阅报纸。

因而一旦利用诗词小说之类打出报纸名声,作为将来宣传领域的重中之重,印刷坊肯定就会成为重点保护对象。

以后赵骏也打算把这里划为官府机构,直接国营,似新闻出版社之类。

就像后来的人民报这样,成为官方的喉舌,那自然还是要以国营为主,可不能让私营参入其中。

想到这里,赵骏摇摇头道:“这印刷坊我有大用,怕是不能作价商股。”

“原来如此,是我唐突了。”

孟承起有些遗憾。

看到他样子,赵骏想了想就道:“不过也许我们还有别的买卖可以做,听说孟东家是做粮商的?”

孟承起点点说道:“是的,我们孟家确实是以售粮起家。”

“若是东家愿意的话,以后再聊聊与朝廷合营卖粮的事情。李相现在正在与一些茶商交谈,打算与一些大茶商一起入股,半私半官。”

赵骏建议道:“像粮、盐、茶这类,纯官卖或者私卖都有很大问题,若是半私半官卖,能解决很多弊端。孟东家要是有兴趣的话,我到时候找李相聊聊,看能不能改变一下官营粮草的政策。”

“啊?”

孟承起那一瞬间不是惶恐,而是傻眼。

直接找李相聊?

这位到底是何方神圣?

“怎么?”

赵骏问道:“东家有觉得如何?”

孟承起刹那间心思变幻,随后陪笑道:“若是能见到李相,聊聊此事,那自然不无不可。”

“嗯。”

赵骏也没有听出弦外之意,就说道:“我明天找李相问问吧,大宋粮、盐、茶一类商卖弊端太多,确实需要改变。”

这也是他之前告诉赵祯他们,然后由赵祯转告给李谘的事情。

由于官卖导致腐败横生,所以百姓更愿意把粮食、茶叶和盐卖给私营商人,并且官营有很多强买强卖,官员亲自下场经商等等弊端,对民生非常不利。

因此赵骏也打算逐步放开国营榷卖制度,引入私人商贾加入到官卖行列。这样既防止像西方那样完全资本市场,导致大商人垄断哄抬物价。也能防止官卖贪污腐败横行,造成官营资本上下其手的问题发生。

接着二人就又聊了一些其它事情,最后商议将这个印刷坊从地契到全部工具、房产之类,作价七千贯买下。另外还有二十多名工人,他们跟孟承起签了合同,也都转到了赵骏手里。

宋代的打工人合同跟后世差不多,已经不是像以前那样的卖身合同,而是工作合同。工人来去比较自由,现在合同到了赵骏手里,那工资以后自然由他来发。

与孟承起约定明天一起到官府做契约,一手交钱一手交地契之后,赵骏这才出了印刷坊。

宋彩全程没有插入他与孟承起的对话。

老老实实在旁边看着。

甚至说到一些比较关键内容,还会故意走开,去看看印刷坊的东西。

等出来之后,赵骏见他一直沉默,便笑着开口问道:“宋兄怎么了这是?以前你话很多,今日倒是沉默了。”

宋彩讪笑道:“原本以为赵兄是去买书的,结果这大手笔,直接把印刷坊买下来,愚弟自觉羞愧,这辈子都没见到过七千贯,也帮不上什么忙。”

“无妨。”

赵骏笑了笑道:“你我本是君子之交,宋兄也是好意为我介绍书本,没帮上忙就没帮上,无需自责。”

宋彩犹豫了一下,最终还是没有把心里想问的事情问出口,而是低声道:“若赵兄以后有什么用得着我的地方,还请赵兄吩咐。”

“谈不上吩咐。”

赵骏想了想,说道:“宋兄以后有什么打算?”

宋彩就说道:“十月就会出解试成绩,如能中举,成为举人,我便专心备考明年的进士就是了。”

“嗯,这样也挺好。”

赵骏点了点头,随后问道:“伱是汴梁本地人?”

“是的。”

“那你知道汴梁有哪些外国人吗?”

“外国人?”

提起这个,宋彩顿时来了精神,说道:“赵兄是问那些诸番吗?原来赵兄喜欢番人,若说起这个,没人比我更懂。”

说着他又挤眉弄眼道:“那诸番中有黑白二种,白的好看,黑的亦别有一番风味。”

赵骏:“.”

宋人祝穆在他的《方舆胜览》中记述说:“诸蕃有黑白二种,皆居泉州,号‘蕃人巷’。每岁以大舶浮海往来,致象犀、玳瑁、珠玑、玻璃、玛瑙、异香、胡椒之属。”

可见宋代广